云計算是個熱度很高的新名詞。由于它是多種技術混合演進的結果,其成熟度較高,又有大公司推動,發展極為迅速。Amazon、Google、IBM、微軟和Yahoo等大公司是云計算的先行者。云計算領域的眾多成功公司還包括Salesforce、Facebook、Youtube、Myspace等。
Amazon使用彈性計算云(EC2)和簡單存儲服務(S3)為企業提供計算和存儲服務。收費的服務項目包括存儲服務器、帶寬、CPU資源以及月租費。月租費與電話月租費類似,存儲服務器、帶寬按容量收費,CPU根據時長(小時)運算量收費。Amazon把云計算做成一個大生意沒有花太長的時間:不到兩年時間,Amazon上的注冊開發人員達44萬人,還有為數眾多的企業級用戶。有第三方統計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Amazon與云計算相關的業務收入已達1億美元。云計算是Amazon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Google當數最大的云計算的使用者。Google搜索引擎就建立在分布在200多個地點、超過100萬臺服務器的支撐之上,這些設施的數量正在迅猛增長。Google地球、地圖、Gmail、Docs等也同樣使用了這些基礎設施。采用Google Docs之類的應用,用戶數據會保存在互聯網上的某個位置,可以通過任何一個與互聯網相連的系統十分便利地訪問這些數據。目前,Google已經允許第三方在Google的云計算中通過Google App Engine運行大型并行應用程序。Google值得稱頌的是它不保守。它早已以發表學術論文的形式公開其云計算三大法寶:GFS、MapReduce和BigTable,并在美國、中國等高校開設如何進行云計算編程的課程。
IBM在2007年11月推出了“改變游戲規則”的“藍云”計算平臺,為客戶帶來即買即用的云計算平臺。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動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復的虛擬化云計算軟件,使來自全球的應用可以訪問分布式的大型服務器池。使得數據中心在類似于互聯網的環境下運行計算。IBM正在與17個歐洲組織合作開展云計算項目。歐盟提供了1.7億歐元做為部分資金。該計劃名為RESERVOIR,以“無障礙的資源和服務虛擬化”為口號。2008年8月, IBM宣布將投資約4億美元用于其設在北卡羅來納州和日本東京的云計算數據中心改造。IBM計劃在2009年在10個國家投資3億美元建13個云計算中心。
微軟緊跟云計算步伐,于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 Azure操作系統。Azure(譯為“藍天”)是繼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軟的又一次顛覆性轉型——通過在互聯網架構上打造新云計算平臺,讓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藍天”上。微軟擁有全世界數以億計的Windows用戶桌面和瀏覽器,現在它將它們連接到“藍天”上。Azure的底層是微軟全球基礎服務系統,由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數據中心構成。
云計算的新穎之處在于它幾乎可以提供無限的廉價存儲和計算能力。紐約一家名為Animoto的創業企業已證明云計算的強大能力(此案例引自和訊網維維編譯《紐約時報》
在我國,云計算發展也非常迅猛。
我國企業創造的“云安全”概念,在國際云計算領域獨樹一幟。云安全通過網狀的大量客戶端對網絡中軟件行為的異常監測,獲取互聯網中木馬、惡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服務端進行自動分析和處理,再把病毒和木馬的解決方案分發到每一個客戶端。云安全的策略構想是:使用者越多,每個使用者就越安全,因為如此龐大的用戶群,足以覆蓋互聯網的每個角落,只要某個網站被掛馬或某個新木馬病毒出現,就會立刻被截獲。云安全的發展像一陣風,瑞星、趨勢、卡巴斯基、MCAFEE、SYMANTEC、江民科技、PANDA、金山、360安全衛士、卡卡上網安全助手等都推出了云安全解決方案。瑞星基于云安全策略開發的2009新品,每天攔截數百萬次木馬攻擊,其中1月8日更是達到了765萬余次。勢科技云安全已經在全球建立了5大數據中心,幾萬部在線服務器。據悉,云安全可以支持平均每天55億條點擊查詢,每天收集分析2.5億個樣本,資料庫第一次命中率就可以達到99%。借助云安全,趨勢科技現在每天阻斷的病毒感染最高達1000萬次。
值得一提的是,云安全的核心思想,與劉鵬早在2003年就提出的反垃圾郵件網格非常接近[1][2]。劉鵬當時認為,垃圾郵件泛濫而無法用技術手段很好地自動過濾,是因為所依賴的人工智能方法不是成熟技術。垃圾郵件的最大的特征是:它會將相同的內容發送給數以百萬計的接收者。為此,可以建立一個分布式統計和學習平臺,以大規模用戶的協同計算來過濾垃圾郵件:首先,用戶安裝客戶端,為收到的每一封郵件計算出一個唯一的“指紋”,通過比對“指紋”可以統計相似郵件的副本數,當副本數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判定郵件是垃圾郵件;其次,由于互聯網上多臺計算機比一臺計算機掌握的信息更多,因而可以采用分布式貝葉斯學習算法,在成百上千的客戶端機器上實現協同學習過程,收集、分析并共享最新的信息。反垃圾郵件網格體現了真正的網格思想,每個加入系統的用戶既是服務的對象,也是完成分布式統計功能的一個信息節點,隨著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系統過濾垃圾郵件的準確性也會隨之提高。用大規模統計方法來過濾垃圾郵件的做法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更成熟,不容易出現誤判假陽性的情況,實用性很強。反垃圾郵件網格就是利用分布互聯網里的千百萬臺主機的協同工作,來構建一道攔截垃圾郵件的“天網”。反垃圾郵件網格思想提出后,被IEEE Cluster 2003國際會議選為杰出網格項目在香港作了現場演示,在2004年網格計算國際研討會上作了專題報告和現場演示,引起較為廣泛的關注,受到了中國最大郵件服務提供商網易公司創辦人丁磊等的重視。既然垃圾郵件可以如此處理,病毒、木馬等亦然,這與云安全的思想就相去不遠了。
參考文獻:
[1] Peng Liu, Yao Shi, Francis C. M. Lau, Cho-Li Wang, San-Li Li, Grid Demo Proposal: AntiSpamGri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uster Computing,
[2] 劉鵬 趙偉。反垃圾郵件網格清掃網絡, 軟件世界,2006年13期, http://media.ccidnet.com/art/3017/20060718/640971_1.html
出處:中國云計算 http://m.712333com.com 作者:劉鵬
原文鏈接: http://m.712333com.com/show.aspx?id=754&cid=11
(本文屬于Freedoc,歡迎全文轉載,或在不改變文章原意的前提下部分引用乃至改寫,但需注明初始出處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