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國外,很多企業應用已經讓云計算順利落地生根,并取得了成效的方法。而且,感到意外的是,這并不是發生在高級的科研機關或者是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這片落地的“云”,恰恰是應用在人們生活學習場所中,更加貼近用戶才能生存更好。
云計算有清晰的戰略
作為首批部署了思科統一計算系統的用戶,對各種IT計算、應用、存儲和項目運作的需求非常高,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些需求往往不是基于單一的獨立點,而常常是需要多人的協作才能完成——這也是云計算落地的一個基礎。
此外為了能更好的利用現有的IT資源,同時實現更全面的協作和成本的控制,制訂了一個清晰的IT戰略規劃——走向云。這一點給國內用戶以啟示:要下定決心再談云計算。
服務需更廣泛
另外,云計算的高端技術具體落實為符合需求的應用是最重要的。通過接入網絡的方式和應用讓云計算落地有了空間。同時,過去需要復雜的管理來支持的資產領域,在轉化到云計算后,已由管理資產轉變為管理信息和資訊——投入更少的硬件設備,卻擁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和共享空間。
安全是推廣的保障
開放的代價就是各種安全性的風險。在共享的“云”中,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在云落地前要考慮一個重要問題。關于云端的安全性,究竟是數據要管理,還是要安全呢?只有保障了數據的安全,云才能更開放,更高效。所以,我們在數據管理時,更好的保護才能使數據能被更廣泛的使用。
誤入創新應用的陷阱
如今的云計算是結合了虛擬化、計算、存儲等多項先進技術的廣義上的云。那么云計算出了帶來更好的協作性和交互性之外,能夠切實的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么?
對于在部署云計算網絡的時候,思科、EMC、VMware等供應商本身有著很多非常好的創意和創新,但這些“虛化的技術”,是否真的是用戶所需要才是企業最應該考慮的問題。
虛擬化和可復制是優勢
另外,虛擬化技術是云計算降成本的主力軍。云計算打開了一扇窗,而虛擬化則讓更少的硬件實現更多的價值。而硬件越少,開始的投放成本就越少,這是立竿見影的效果。
同時,云計算網絡架構的可擴展性也是降成本的關鍵之一?,F在的IT部署,已經承受不了一切推倒重來的損失了。能夠在現有云計算架構的基礎上,不斷地擴展升級才是正途:即最大程度的保留現有設施,降低企業整體成本是一個關鍵所在。
完善穩定的網絡服務
良好網絡環境一直是云計算爭論的話題。云計算對網絡的依賴大大高于以往的任何一中架構或平臺,因而網絡設施的性能是云計算落地的關鍵參數。所以在部署中必須要有非常穩定的網絡服務,這也是部署云計算能真正穩定有效運行的前提,也是落地之后取得進一步進展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