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習強國平臺發布云創大數據專題報道文章《南京云創大數據:賦能城市“智理”,助力企業提速》。這篇報道文章既包括張真董事長、總裁劉鵬教授的專訪,又包括對云創大數據的發展歷程和創新技術的詳盡介紹。
文章鏈接:
“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是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據統計,2021年,南京新增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產品)6家,累計達17家;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家,累計達44家;截至目前,南京有效期內獲得省級以上“小巨人”認定企業累計達241家。近日,高成長企業研究博士工作站進行了實地走訪,近距離探訪“小巨人”企業如何聚焦主業、苦練內功,成就出大創新,托舉起大未來的故事。
“小巨人”多領域大顯身手
為案件偵破提供云存儲系統,幫助警方在海量視頻中發現犯罪分子線索;通過音視頻雙向交互模塊、求助按鈕,讓行人對著“路燈”就能問路、緊急救援呼叫;讓汽車零部件探傷檢測工作“秒級”完成……這些成果的背后,都有“小巨人”企業南京云創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創大數據”)的身影。
云創大數據是一家專注于大數據信息智能存儲處理基礎技術產品與應用系統的開發、運營、銷售以及相關技術服務的公司。產品包括大數據處理、存儲、應用等。公司于2015年掛牌新三板,2020年進入創新層,2021年8月26日成功進入精選層。2021年7月,云創大數據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同年11月15日,公司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北交所首批上市名單中唯一一家南京企業。談及這些成就,云創大數據董事長張真語氣平和。他表示,“創業者之路,從來不是一條輕松的路,但我堅信,這只關乎我們的選擇:要么不做,選擇了,就去拼命做好。”
2022年是云創大數據成立的第十一個年頭。十一年間,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最終成長為掌握獨門絕技的“行業冠軍”“配套專家”,拼出一片天地——這是中國“小巨人”企業創新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更是其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
敢為天下先
十一年的發展歷程,是企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2011年,“云計算”概念剛興起,大部分企業還處在觀望階段,國內云計算市場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在進口壟斷國產式微的年代,企業處處“受制于人”,產品價格高售后難以保障。“一定要自主創新!”張真知道,他們是民營企業家,更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他們的雄心,就是要為中國企業做出高標準的產品。“當時,公司還在初創階段,但是我們懷揣著用科技優化世界的夢想。”
當年3月,云創大數據在南京扎根,開始向“云”端探索。四年后,業內專家劉鵬也加入公司。有了技術人員的加持,團隊開始夜以繼日,從“一張白紙”起步,一路披荊斬棘,埋頭苦干。“打破常規的過程往往既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也需要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膽識和魄力。”對產業鉆研很深的張真,創業伊始就有明確的奮斗方向,“未來,數據量迅猛增長是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咱們不能等著別人拿著‘問題清單’找上門,要提前下沉做出‘解決方案’。”
一秒鐘做7億次比對,系統裝上“火眼金睛”
提前下沉做出“解決方案”,就要搞清楚市場的痛點在哪里,企業的難點在哪里。“企業成立之初,我們就發現治安問題是社會需求痛點之一。”劉鵬回憶說,“我們當時就在想,能不能利用大數據技術協助相關部門解決這些問題,因此,2011年我們就提出了‘警務云’的概念,就是利用大量監控和數據分析系統去維護社會的治安。”
2012年1月初,某槍擊案嫌犯在南京作案后逃走,引發警方的全城搜捕。南京警方調取了一個月以來銀行、道路、車站等重點部位累計千余個監控探頭、容量近600T(1024GB=1TB)的視頻監控資料,安排警力進行視頻分析。由于相關視頻素材量龐大,上傳、共享、快速調閱等對存儲設備要求高。公安局聯系了多家企業,但囿于時間緊、容量要求高,均被排除在外。
當時,正在公安局做云存儲測試的云創大數據領下了“軍令狀”。張真他們為此歷經艱辛。那段時間,整個團隊幾乎沒有工作以外的生活。張真親自帶隊,全公司工程師加班一周,通宵達旦在南京市公安局信息中心、江蘇省警官學院、案件偵查指揮部等地駐點辦公,迅速部署完成了6套cStor云存儲系統。“警務云”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助力警務人員在海量視頻圖像中快速發現犯罪分子的線索。“百億條記錄級的數據,我們能實現秒級處理,大大地提高用戶執行查詢操作后的使用效率。”張真說,“這解決了傳統方案帶來的系統資源浪費、數據處理時間長等問題。”由此,云創大數據“一戰成名”,迅速在公共安全領域打開市場。
在湖北省宜昌市,云創大數據的“辨臉識人”技術正在等待檢驗。輸入人臉,搜索數據庫,圖像背后的系統開始超速運轉,讓人臉識別從“看得清”到“看得懂”。2013年,作為主體承建方,云創大數據打造了“雪亮宜昌”工程,激活了“網格化管理的視覺神經”,成了沖在前線、守衛一方的“隱形衛士”。“云創大數據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圖像和視頻的識別,一秒鐘能做7億次的人臉比對,這樣高效運算,仍能保持較高的準確率。”張真說。
在疫情防控方面,云創大數據也能大顯身手。“比如在疫情期間,要找一個病毒攜帶者,根據監控視頻以及大數據運算,很快能夠把病毒攜帶者所在的位置以及與他密切接觸的人全部都找出來。”張真說。
高維向量計算機
機器人當“醫生”,大數據來“驗傷”
眼下,正是以汽車工業為代表的制造業進行智能制造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眾所周知,汽車零部件的生產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焊接工作,很容易產生不易察覺的瑕疵。一般工廠采用的傳統檢測方式是通過機器人對產品表面進行掃描。一件產品檢測最快也需要44秒時間。同時,零件結構復雜多樣,各個區域的反光性不一致。很容易受到環境光的影響。那么,如何高效地檢測產品是否有裂紋、氣泡、雜質等產品缺陷呢?
系統裝配效果圖
走進正滿負荷作業的汽車生產車間,由云創大數據設計生產的人工智能一體機正在對汽車輪轂進行工業瑕疵檢測工作,機械手臂輾轉騰挪,掃描儀爭分奪秒。工作人員介紹,在檢測過程中,多光譜掃描儀會對零部件表面進行掃描,就像給設備做“X光”一樣清晰。隨后,設備會根據檢測結果建立3D模型,與預建立的標準件3D模型數據進行對比,一旦誤差超出預設閾值的區域,機器人醫生就能立刻找到“病灶”所在,并開出“診斷書”。而完成這些步驟僅僅需要不到5秒時間,檢測精度卻能達到100微米,準確率99.3%。“100微米,大約相當于一根頭發的直徑。”張真打比方說,“即使是細微傷損也逃不過設備的‘法眼’。”
此前,一家頭部汽車制造廠商希望將單件產品的檢測速度控制在10秒以內。當時,同時出現在合作伙伴備選名單中的,還有來自美國、德國等國家的行業巨頭。但憑借著過硬的技術,云創大數據最終拿下了這筆訂單。“技術上來不得一點虛的,咱們得用事實說話。”張真感慨地說。
如今,云創大數據的身影遍布眾多行業:在城市管理領域,打造“智慧路燈”,優化城市的紅綠燈和導航,提升城市開車通勤效率;在醫療健康領域,與相關醫療機構多元化合作,助力醫生完成前列腺癌影像智能識別、宮頸腺癌影像智能識別、肝臟腫瘤影像智能識別等;在環境保護方面,設計了PM2.5云監測節點,可隨時偵測到污染源,高度提升治理霧霾的效率……
智慧路燈伴侶
智慧路燈伴侶管理平臺
正是憑借著這些沉甸甸的成就,云創大數據得到了合作伙伴的認可,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2021年11月,云創大數據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面對鏡頭,張真難掩喜悅,“云創大數據在北交所上市,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國家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重視,我們很榮幸趕上了這樣一個時代。”在劉鵬看來,“小巨人”企業是“小而美”而非“大而范”的企業。“‘小巨人’企業就是在細分領域將自身的技術做深做透同時在該領域占據領導地位的企業。”劉鵬說,“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那種‘小巨人’企業。”
如今,大數據正在帶來大未來。數據作為新一代生產要素,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資源層面加以規劃利用,而代表著數據處理能力的算力,不僅成為數字時代的核心生產力,也是市場上“家家戶戶”離不開的重要資源。不久前,“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也為云創大數據這樣的“小巨人”企業提供了遼闊的發展空間,讓這家“小巨人”企業謀求托舉起更大未來的底氣更足。“如今的云創大數據,有了更大的施展舞臺和更好的發展機遇,我們一定會踔厲奮發,多打幾場漂亮仗。”張真說。
來源: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研究博士工作站
責任編輯:林婧 施悅 劉輝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