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專稿】云計算是目前被廣泛討論的互聯網熱點,很多互聯網巨擘都紛紛宣布將拿出自己的云計算產品,專家們也紛紛表示,未來的互聯網屬于云計算。隨著我國策略性的重視前沿科學和熱點學科,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孕育而生。
在云計算專家委員會的成立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李德毅先生,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總裁葉天正先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先生,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先生都就發表了自己對于云計算的觀點。
以下是記者整理的主要觀點
一、李德毅院士:匯聚和融合是未來
作為云計算大會的主任委員,李德毅院士認為,我國不缺乏學術,缺乏的是學術評論,交流太少導致大家無法碰撞和匯聚智慧。而云計算就是將整個互聯網的資源匯聚整合起來,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將其當作一個噱頭,而應該看清云計算意味著什么。
李院士說,Internet網有5億個IP地址,11億7千萬個用戶,1億零9百萬個明確的Web站點,297億個網頁,平均每個人有5個網頁,06年全世界有161億太字節的信息被創造成為福祉,在數量上大于過去幾千年的信息之和。
這就使得任何一個個人計算機相比整個互聯網的資源來說,顯得微不足道。而互聯網上的資源的計算、分配問題也就提上了日程。這就是云計算到來的背景。
李德毅院士認為,云計算帶給用戶最好的方面就在于靈活性、個性化、多元、簡單的應用和服務。而對于熱炒冷賣,概念熱、市場冷的情況,李院士表示,這只是大家還在猶豫,大家分不清云計算是概念炒作還是未來趨勢。
而如果大家分不清,大家可以去看看歷史。所有的大公司都宣布進軍同一個概念、項目,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李院士從軟件工程的角度,認為未來軟件設計是需要基于網絡節點,基于云計算融合來開發的。而信息資源的共享、循環、變化則是需要我們來研究,討論的。李院士援引Chris Langton的話:"生命的本質在于物質的組織形式,而不在于物質本身。"信息資源也是如此。
在簡單介紹了云計算的興起之后,李德毅院士認為云計算應該有四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虛擬化,第二個是多粒度和多尺度--意即靈活的面對需求。第三個是不確定性,也就是以前說的模糊計算等等。第四個特征是軟計算,說得是如何讓網絡明白一些定量、定性的轉換--如一些大約的量詞等。
此外,李院士還談到了云計算模型的三種表示方法,并通俗的講解了研究云計算模型可以有效的解決互聯網云進化、云控制、云推理和軟計算等復雜問題。
二、IBM葉天正:四大條件支持云計算氣候
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總裁葉天正先生則將整個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形容成了一個云。按照葉先生的說法,由于目前互聯網變化快,因而需要服務供應商反應跟著快;相比之下還有可靠性問題,以及用戶對于服務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這些因素促使云計算的形成,也促使諸位專家坐在一起討論云計算的問題。
此外,大的工作量和延展性的工作也是形成云計算的因素。由于云計算的靈活性,因此做起今后需要拓展資源的業務會非常的得心應手。而從功耗來說,集中起來統一提供服務要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接下來,葉天正先生從摩爾定律說起,談到了處理器的功耗,今兒拓展到分布式計算的效率問題。據葉先生所說,即便是一個數據中心,其服務器利用率也大概只有10%到30%,而在待機的時候,處理器仍然消耗著20%的電量,其能源開銷是一大筆浪費。
葉先生展示了來自不同機構的統計數據,數據表明,當一個服務器/數據中心的計算利用率到了70%的時候,計算成本就會急速下降。所以為了達到效率,就誕生了網格計算,誕生了一種面向應用的計算資源的集中方式。而網格面向著某一個應用的方法,只適合于高性能計算。在面對很多任務以及龐大的互聯網的時候,這種方式就不可取了。
葉先生認為有了網絡的支持,有了虛擬化手段,有了資源優化的需要,有了量級延展的需求,那么這個大環境就有了云計算的氣候。用戶不會管數據中心是多么復雜,云里霧里是無所謂的,用戶只需要知道用起來簡單方便就行。
按照葉天正先生的說法,云計算是個底層結構,而它給上面的建設者充分的空間搭建平臺。葉先生介紹了IBM的藍云以及公共云、私有云的概念,并認為云計算的組成就是一些或大或小的公共云、私有云的整合,在不斷的匯聚和融合中給互聯網帶來質變。
三、張堯學司長:迎接云計算,觀念必須先進化
從高等教育的角度出發,張堯學司長從透明計算說起,談到目前的服務和應用,認為現在的網絡系統和計算機都在向著共享資源、個性化、定制化發展。而現有模式對于新業務加入的限制,使得服務很難有效的面向用戶。
在信息爆炸、搜索困難、存儲困難的時候,要把信息存儲在安全的地方,搜索一個需要找的東西都是困難的。張司長認為,我們之所以不斷升級軟硬件環境,歸根到底就是在用盡可能快的速度,在復雜的環境里找到需要的資源和服務。
那么究竟要不要弄這么復雜呢?張堯學司長認為,無論是開源還是閉源軟件,都面臨著系統大了之后,安全性和可信度降低的問題。這就是因為計算機結構和操作系統的體系沒有進步。計算機結構和操作系統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單機時代的設計和框架之內。
大家也想了解決方案,比如虛擬化,比如通信計算、網絡思考、存儲和運算分離等等。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能要求個人用戶做這些復雜的事情,我們只能把提供給他們這些現成的服務,于是我們需要把結果放到前臺,把計算留到后臺,這就是云計算的誕生。
云計算帶來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大大減少用戶為了提升單機性能而做得升級。用戶不需要將單機升級到多高的性能,甚至他可能只需要一個顯示和輸入輸出設備,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服務--因為他需要的資源和運算都在云端計算完成了。
云計算的到來,讓我們幾乎可以只需要一個瀏覽器,在互聯網上擁有所有的資源和計算量。這就是軟件即服務的想法,而這樣的設計也有其安全隱患。單機面對網絡幾乎沒有了安全保障。
張堯學司長表示,只要我們把安全計算的概念貫徹下去,把安全問題全部下移到Bios層面,就可以把安全操作系統這個問題拋開了。而云計算相對集中的管理和維護也將提高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在完成相同任何和負載的情況下大大降低維護費用。
張司長最后強調的是人們應該盡早將思路轉變到云計算的范疇上,而不是停留在觀望。因為信息融合的大趨勢是必然的,互聯網的最大優勢就是資源的聚合,我們只有快速的跟進,將整體理念提高到和時代接軌的高度,才能掌握先機。
四、黃曉慶院長:云計算的靈魂在于運作模式
中國移動亞洲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先生講解了云計算落地這個最令人關心的問題。首先黃院長講了一個動力--信息服務。信息服務驅動網絡發展,驅動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而信息服務的對象用戶需求,又是驅動這一切的根本。
黃院長援引Google的發展,稱Google原先因為沒有投資,只能自己攢機,很差的機器不可能發揮服務器的性能和穩定性,于是只有去想該如何提高可靠性,如何利用很多"破爛"機器獲得更高的性能。這就有了云計算的雛形。
我們都知道今天Google的規模,而如果我們不去認清云計算的強大,我們就不知道互聯網的未來和規則。Google在98年的時候被迫發現了這一規則,然后我們看到了聚合的力量,今天微軟、IBM、雅虎、百度、亞馬遜這些企業看到了規則,于是開始進入云計算領域。黃院長認為,云計算是巨大的商機。
黃院長表示,與國外相比,我們的云計算發展還剛起步,數據中心建設也還在初步階段。但是黃院長認為,硬件的拓展和建設是基礎,而最重要的靈魂是結構化海量數據管理和并行數據處理,還有諸如分布式文件系統,集群管理和調度系統。
其實這些都是大家想知道的,也都是Google擁有的獨家技術,這使得Google可以定制世界上最便宜的計算機,用這些模式和方法將它們連接在一起。這種方法的好處就在于,所有的應用可以在任何時候運行,和傳統的計算方法完全不同。
黃院長說,傳統的系統要為每個業務設計自己獨立的系統,這樣就要為每個服務設計它的峰值,浪費了很多的資源,而平時的使用率只有5%~10%,這都是成本。而如果把這一切綜合在一起,計算峰值,就可以在其應用低的時候,將資源分配給別的應用使用,這樣平均利用率高達60%~80%。
黃曉慶院長還談到了軟件的結構,認為并行編程才是適應云計算時代互聯網環境的編程方法,將程序設計的四路拓展到幾百、幾千臺計算機的平臺上才是未來之路。目前從科學探索到大型的金融運算,很多時候大家發現數據量和運算量已經不是原來的量級了,只有大型的數據中心可以承載。
難道每個院所都建一個超算中心?黃院長表示,云計算平臺讓我們調用全網絡的資源,可以大大解決這一難題。而云計算也面臨著挑戰:一是可靠性,網絡的可靠性和數據存放的安全性;第二是大家要有組織的開放各自的標準和兼容對方的標準。
黃曉慶院長最后向大家展示了一個DEMO,表示目前中國移動研究院擁有256個節點,1024個CPU,做并行的數據挖掘,可擴容性非常的好。在保證數據可靠性、正確性的前提下,性能是商用系統的30倍,數據挖掘性能增加9倍,成本低了6倍。這就是一小片云計算試驗田。以上實驗讓大家看見了云計算落地應用的優勢,也佐證了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對未來云計算時代的看法。
